蹭热度、口碑扑,国产剧的“续集病”
时隔五年,《爱情公寓5》终于在爱奇艺迎来收官。从2009年第一季开播至今,这部陪伴观众十年的系列剧画上了句号。然而最终季的呈现却略显仓促:曾小贤与胡一菲闪电领证开启异地恋,吕子乔和陈美嘉"先孕后婚",关谷神奇和唐悠悠仅存于台词中......与此同时,《刘老根3》时隔18年重启,《乡村爱情》更是播到了第12季,这些现象再次引发对国产剧续集创作的讨论。
当影视公司发现优质IP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后,续集开发便成为常态。但国产季播剧"十续九扑"已成行业魔咒,真正成功的"剧N代"屈指可数。究竟是什么导致热门IP续作频频翻车?
主创团队难聚首 观众情感难延续
能够拍摄续集的国产剧,要么品质过硬口碑载道,要么自带流量热度爆棚。前作的成功不仅积累了观众基础,更建立起主创团队、剧中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。这种情感连接一旦断裂,续集便容易遭遇滑铁卢。
演员更换是最直接的伤害源。《还珠格格3》《康熙微服私访记5》因主演大换血而黯然失色;《家有儿女》中杨紫饰演的小雪被替换,《神探狄仁杰5》元芳扮演者张子健缺席,都让观众怅然若失。近年《法医秦明2》因导演主演全换而影响力锐减,《琅琊榜2》即便制作水准依旧,缺少胡歌等原班人马也难以重现辉煌。
原班人马为何如此难聚?《武林外传》导演就坦言因演员档期问题放弃续集。当演员因前作走红后,片约不断身价倍增,制作方既要协调档期又要控制成本,换角便成为无奈之选。不过行业也在进步,《大江大河2》坚持原班人马,《庆余年》与张若昀等主演签订五年长约,都是保障阵容稳定的积极尝试。
创作力枯竭 故事难以为继
即便凑齐原班人马,也难保口碑不崩。《欢乐颂2》全员回归却因广告泛滥、剧情注水导致评分暴跌;《无心法师2》受监管限制尺度缩水,口碑热度双双下滑。更常见的情况是,很多剧集最初并未规划续作,前作故事已然完整,强行续写只会画蛇添足。
经典IP的续作尤其考验创作功力。《新编辑部的故事》时隔二十年重启,却因笑料过时、创新不足遭遇口碑滑铁卢。当经典包袱失去时代共鸣,老观众觉得尴尬,新观众难以理解,最终只能沦为"炒冷饭"。
制作机制制约 缺乏长远规划
续集困境背后,还有深层的制作机制问题。美剧采用边拍边播模式,能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。而国产剧需全剧过审后再排播,制作周期长且缺乏互动,团队难以及时获取观众意见。
更关键的是,多数国产剧首季制作时并未考虑续集,待市场反响良好再启动续作,往往陷入创作被动。《乡村爱情》能拍到12季,正因其聚焦日常生活的特性,但重复的家长里短也面临审美疲劳的挑战。
国产剧续集要突破困境,既需要建立科学的季播机制,更需创作者保持初心,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间找到平衡点。否则,再热的IP也经不起过度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