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快忘了,他曾撑起中国电影

编辑:娱乐看点2025-03-30 05:37:40影视
字体:
浏览:

文 | 耳朵

青年电影学者,只记今朝笑

今年时光君尝试了不少新栏目,其中大部分都收获了不错的反响。从本周起,每周日将推出全新专栏——我们将以电影为起点,但绝不局限于电影。小说、游戏、二次元甚至元宇宙等前沿话题,都可能成为我们探讨的对象。

今天要聊的,是华语影坛一位举足轻重的"幕后功臣"。他既是蜚声文坛的小说家,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

王朔的新冒险:从痞子文学到历史叙事

最近王朔带着他的新作《起初·纪年》重回公众视野,这本700页的巨著是他沉寂十五年后的重磅回归。有趣的是,这次他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题材——以汉武帝为主角的历史小说。

翻开书页就会发现,这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。王朔标志性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依然鲜明,只是这次他把玩的对象从当代都市转向了古老的历史长河。

中国电影史的"王朔现象"

在文学史的地位尚待时间检验之际,王朔早已成为中国电影史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。1988年,中国影坛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:四部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在同一年上映,史称"王朔电影年"。

这四部作品分别是:叶大鹰的《大喘气》、黄建新的《轮回》、夏钢的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以及米家山的《顽主》。其中,《顽主》堪称影史经典,其精神血脉在后来的《甲方乙方》《私人订制》中依然清晰可辨。

银幕上的"朔式"文化符号

王朔作品之所以能引发电影人的集体关注,关键在于他精准捕捉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精神脉动。他笔下那些玩世不恭的"痞子"形象,实则是时代转型期的文化镜像。

这种创作引发了激烈争议:有人认为他揭示了时代的真实面相,也有人指责其作品宣扬堕落价值观。但无论如何,这些争论本身就让"王朔现象"更具文化研究价值。

从《阳灿》到冯氏喜剧

1994年,姜文将《动物凶猛》改编为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,这部电影被学者戴锦华评价为"对主流叙事的成功冒犯"。通过个人化的记忆书写,王朔的文学世界在银幕上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维度。

而冯小刚则让"朔式幽默"在商业电影领域大放异彩。从《甲方乙方》到《私人订制》,冯氏喜剧中那些令人捧腹的台词和游戏化的叙事方式,都深深烙着王朔的创作印记。

传统中的反叛者

有趣的是,这位以反叛形象示人的作家,其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反而呈现出对影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。中国电影重视台词艺术的特性,与王朔擅长的语言游戏形成了奇妙共鸣。

如今,当年那个搅动文坛的"顽主"选择遁入历史长河。或许正如他笔下那些角色一样,在追逐时代多年后,最终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了新的创作支点。

(文章首发于 万达电影APP-「电影+」)
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