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艺“人海战术”,能赌出下一个“宋丹丹”吗?
最近综艺圈掀起了一股"人海战术"的风潮,多档热门节目不约而同地扩大了嘉宾阵容。《奔跑吧7》"亚运特辑"创下36人参与纪录,《萌探探探案3》连续两周保持21人规模,《五十公里桃花坞3》增至17人,《种地吧》某期也聚集了16位嘉宾。这种集体"扩编"现象引发了观众热议,有人调侃"周迅"好多人啊"的梗照进现实",也有人质疑"人数膨胀是否等于内容优质"。
群像综艺的成败关键
回溯国产综艺发展史,户外真人秀向来不乏大规模阵容。从早期《奔跑吧兄弟》7人常驻,到《偶像来了》10+2的豪华配置,观众从未单纯因人数产生审美疲劳。真正引发不适的,是内容吸引力下降与嘉宾无效镜头的叠加效应。
观察近期案例可以发现,成功消化庞大人群的节目往往具备两大特质:一是主题先行的强内容牵引,如《萌探3》通过"明星朋友圈"的社交图谱设计,让宁静、谢娜、赵丽颖等自带话题的嘉宾产生化学反应;二是关系绑定的巧妙运用,《种地吧》中再就业男团与年轻艺人的代际碰撞,就延续了《向往的生活》早期"老友记"模式的精髓。
人海战术的成本逻辑
在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,嘉宾规模反而逆势扩张,这背后暗藏新的市场逻辑。一方面,经纪公司需要为储备艺人寻找曝光渠道,哇唧唧哇、欢娱等公司持续向综艺输送新鲜面孔;另一方面,非头部演员也需借助综艺维持热度,双方各取所需形成新的供需平衡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模式正在重塑节目组与嘉宾的话语权关系。当偶像选秀停摆、影视开机率下降,综艺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,制作方得以用更合理的成本获取嘉宾资源。某制片人透露:"现在二三线艺人更看重曝光机会,片酬弹性空间明显增大。"
新晋"综艺显眼包"的诞生
人海战术最令人期待的副产品,是可能淘炼出下一个综艺标杆人物。《桃花坞3》中任敏接棒宋丹丹成为新晋话题女王,其敏感直率的性格引发两极讨论;王鹤棣、范丞丞则凭借"显眼包"特质突围,前者在节目中手划桨、买神灯等无厘头行为,后者在《奔跑吧》创造的表情包,都成为社交平台传播素材。
这类嘉宾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审美的变迁:相比完美人设,真实鲜活甚至带点小缺陷的形象更具吸引力。就像孟子义因"嘴比脑子快"收获反差萌,她与王鹤棣菜鸡互啄的演唱片段,反而比精心设计的环节更出圈。
当传统综艺咖逐渐淡出,市场确实需要新鲜血液。但需要警惕的是,人海战术不应沦为简单的数量堆砌。如何在庞大体量中保持内容精度,在流量狂欢中守住创作初心,才是决定这波风潮能走多远的关键。毕竟观众最终记住的,从来不是人数多寡,而是那些真正打动内心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