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陈歆宇:为什么我们要做社会实验?
01
四年前在阿尔山的风雪中采访陈歆宇导演时,他正忙着制作《亲爱的客栈》。记忆里那个裹着羽绒服的背影,半开玩笑地说自己"没什么八卦",转头却认真谈起想做更具社会价值的作品。没想到这句随口之言,竟在2022年的《牧野家族》中得到回响——虽然当事人早已忘记,但这个美丽的巧合让我莫名成了这档节目的"云见证者"。
创新的阵痛
第一次听说《牧野家族》是在饭桌上。平时插科打诨的陈导突然正色,眼里闪着创作者特有的光芒。这种状态我很熟悉——那是孕育新生命前的忐忑与兴奋。果然,他坦言已经五六年没这么紧张过了。
这种焦虑很好理解。相比《亲爱的客栈》这类有成功模板的作品,《牧野家族》完全跳出了舒适区:三组嘉宾被"隔离"在云南牧场的不同区域,通过"物品断舍离"、"爱自己清单"等社会实验,探讨人与自我、自然的关系。最绝的是"时间感知"实验:收走所有计时工具后,有人觉得度日如年,有人却感叹时光飞逝。
猪的隐喻
容祖儿列"爱自己清单"时写了"去玉龙雪山",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最终败给现实——她养的猪丢了,自己还受了伤。陈导说这就是现代人的困境:我们总被各种"猪"绊住脚步。那些动物不仅是节目元素,更是照见人性的镜子。王子文夫妇甚至认真记录下动物脚趾长度,这种近乎禅修的观察方式,在快节奏综艺里堪称"叛逆"。
最震撼的是王子文含泪讲述遗书的故事。当她说"死亡其实很近"时,镜头外的我也突然被击中。这大概就是社会实验的魅力——你永远不知道哪个瞬间会与观众产生量子纠缠。
归零的勇气
节目组曾带着6集剧本进场,结果陈导全部推翻。他形容站在牧场时的感受:"那些精心设计的环节突然显得很做作"。有团队想做成"亲爱的牧场2.0",被他痛批——在湖南卫视这个创新实验室里,重复自己就是耻辱。
如今他正同时推进另一个"硬核"项目:跟踪100名大学生的真实百日。这种创作饥渴让人想起他说的"2.0阶段"。或许真正的创作者都像《牧野家族》的slogan那样,追求"自然而然"的状态:不为颠覆而颠覆,只因热爱而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