呵呵,这个节目把所有人都搞疯了
从戛纳电影节回来的路上,朋友向我安利了《乐队的夏天》。作为一个80年代复古迪斯科发烧友,以及《龙虎人丹》的循环播放用户,我带着三分好奇七分怀疑点开了这个节目。
没想到这一看就彻底陷进去了,从最初边看边吐槽到后来每周准时蹲更新,真香定律虽迟但到。
始于吐槽,陷于真诚
节目开篇确实劝退:业余的剪辑、刻意制造的对立、莫名其妙的乐盲人设,还有那个被全网吐槽的鲍勃·马利事件。更讽刺的是,标榜反主流的摇滚乐队居然在参加选秀综艺,这种荒诞感就像在livehouse里看见荧光棒应援。
转折发生在第三期,当那个总瘫在沙发上的"胖子"突然弹唱起:"黑色的不是夜晚,是漫长的孤单",我瞬间放下了刷微博的手机。那一刻突然理解了这个节目的魔力——它像拆盲盒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被哪段旋律击中。
不按套路出牌的野生感
这些乐队根本不屑配合剧本:彭磊突然的嘶吼能让台下乐队集体蹦迪,黑撒唱青春时小乐偷偷抹眼泪,张亚东听到《New Boy》哭到摘眼镜。最动人的是那些即兴时刻——临时加赛让Mr. Woohoo复活,观众高喊"6进2"后节目组秒改赛制。
韦伟说"像电影一样",确实,这种真实比精心设计的剧情更戳心。当看到这些贴着"叛逆"标签的音乐人,在后台互相借效果器、帮对手调音时,突然明白了什么是"摇滚精神"。
音乐才是终极答案
刺猬用跑调的《火车驶向云外》炸穿耳膜,Click#15两个i人上台秒变舞台王者,海龟先生把《蓝精灵》改出哲学味,新裤子每场都像在开艺术展。这些音乐像棱镜,从不同角度都能看见光芒。
最可贵的是节目对历史的尊重:当镜头跟着刺猬重回D22酒吧旧址,当面孔乐队带着红磡的记忆登场,这些细节让观众看见了中国摇滚的根系。
如今Click#15巡演秒罄、乐队身价暴涨,这些变化印证了节目的价值——它让地下室的嘶吼被更多人听见,让坚持二十年的老炮儿终于等来夏天。